我们屋里都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辣椒炒肉是命根子那种。我跟兰州呢,讲缘分也有点——大学睡我上铺的兄弟就是兰州榆中的,当年听他念叨牛肉面、黄河风情,哈喇子流了一地。工作后一直想去,结果拖家带口的,硬是等到崽都读小学了,才趁着年假带上一家老小,真正踏进了金城兰州。我爹妈平时最多去去岳麓山、橘子洲头应牛配,这趟算是出了趟大远门。原计划玩个五六天,结果硬生生待了八天!为啥?因为兰州那股子西北的扎实和黄河穿城的灵气,真的让人待得不想走,温度还舒服得很,不像我们长沙夏天是个蒸笼。
第一站肯定是奔着那碗魂牵梦萦的牛肉面去了。乖乖,跟长沙满大街的“兰州拉面”完全不是一回事!大清早的,店门口就排起长龙,空气里全是牛肉汤的醇香。师傅抻面的手艺看得人眼花缭乱,“毛细”、“二细”、“韭叶子”……名堂真多。我按兄弟当年的指点,要了碗“二细”,加上油泼辣子、香菜蒜苗,再狠狠来几片腱子肉。第一口汤下去,那个鲜!那个香!面条筋道得恰到好处,裹着红亮亮的辣油,配上软糯的萝卜片,绝了!我堂客平时吃粉喜欢酸豆角肉丝码子,这次对着牛肉面也直呼“韵味”,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崽伢子平时挑食,结果一碗“毛细”加肉加蛋,吃得头都不抬。后来几天,我们像搞科研一样,每天换一家老字号打卡,马子禄、磨沟沿、白建强……各有千秋,但共同点就是:扎实、好吃、过瘾!比我们天天嗦的米粉,是另一种江湖豪气。
展开剩余77%吃饱喝足,沿着黄河风情线慢慢走。长沙有湘江,但黄河的气势完全不同!浑浊的河水裹挟着黄沙,浩浩荡荡,感觉承载着几千年的故事。最打眼的当然是那座中山桥,大家都叫它“黄河铁桥”。这老古董一百多岁了,钢铁骨架稳稳当当地跨在黄河上,像个硬朗的西北汉子。我们走到桥中间,风吹得衣服鼓鼓的,脚下是奔流的黄河水,远处是连绵的黄土山,这种感觉,在湘江边是绝对找不到的。河滩上还有古老的水车园,巨大的水车吱呀呀转着,仿佛时光倒流,诉说着古人引水灌溉的智慧,崽伢子看得新奇得很。
坐个羊皮筏子漂在黄河上,算是体验了一把“最兰州”。筏子工师傅黝黑精瘦,技术却稳得很。坐在充气的羊皮筏子上,离水面那么近,能清晰地感受到黄河的脉搏。水花偶尔溅到脚上,凉丝丝的。两岸的楼房、白塔山公园慢慢后退,换个角度看这座城,安逸得很。
白塔山公园必须爬一爬。山不算高,爬起来不费劲。站在山顶的亭子里,整个兰州城就在脚下铺开。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带子穿城而过,两岸高楼林立,远处是连绵的黄土山峦。傍晚时分,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铁桥的灯光亮起,倒映在黄河里,星星点点,美得不像话。这景致,跟长沙岳麓山看橘子洲的秀美,完全是两种风味,一个雄浑,一个灵秀。
甘肃省博物馆让我们大开眼界。那个萌萌的“马踏飞燕”(铜奔马)是镇馆之宝,崽伢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还有丝绸之路的展览,那些壁画、佛像、经卷,看得人眼花缭乱。以前只在课本上看到“丝绸之路”,在这里才真切感受到那种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厚重和辉煌。比我们湖南省博的辛追娭毑,又是另一种时空的震撼。
吃的方面,除了牛肉面这个王者,其他也毫不逊色。手抓羊肉用清水煮出来,蘸点椒盐或者生蒜,原汁原味的鲜香,一点膻味都没有,吃得我爹这个老长沙都直竖大拇指,说比我们红烧的过瘾!酿皮子酸辣爽口,厚厚的面皮吸饱了料汁,夏天吃一碗,透心凉。甜醅子有点像长沙的甜酒,但用的是青稞或者燕麦,嚼着更有口感,淡淡的酒香,解腻又解暑,堂客和崽伢子最爱。晚上去正宁路夜市、大众巷,那叫一个人声鼎沸!牛奶鸡蛋醪糟飘着奶香和蛋花,各种烤羊肉串滋滋冒油,杏皮水酸甜开胃……烟火气浓得化不开,比我们长沙的冬瓜山、扬帆夜市,多了几分西北的粗犷和直白。
在兰州待的这八天,天天都是新鲜的。黄河的壮阔,牛肉面的醇香,历史的厚重,市井的鲜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气质,扎实、包容、又带着点不羁。回到长沙好几天了,心里头还惦记着那股子西北风,还有三个疑问,像三颗兰州百合的种子,在心里头生了根,就是想不明白:
第一就是那黄河铁桥,为啥大家都叫它“中山桥”?明明就是铁架子桥嘛,跟孙先生有啥特别的渊源?难道就为了名字好听?还是有别的讲究?
第二就是为啥满大街找不到“兰州拉面”?明明出了甘肃到处都挂着这牌子,到了正牌老家,反而只认“牛肉面”三个字?这到底咋回事?
第三就是都说黄河是母亲河应牛配,流经那么多地方,为啥偏偏兰州是唯一一个黄河真正穿城而过的大城市?这地理风水,怎么就独独眷顾了金城兰州?
发布于:广东省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