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深处的茅草房,撑起了中国抗战最庞大的医疗救护网络。
1939年2月,援华医疗队和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历经几次迁徙,最终扎根于贵州贵阳。他们带着手术器械和药品,踏入这片密林覆盖的山坳。无人能料,这座被称为“黔南首关”的古老关隘,即将跃升为“中国抗战的生命中枢”。
图云关,贵阳“九门四阁十四关”之一,踞守出黔通湘桂的咽喉要道。1939年初春,当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辗转迁驻此地,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
密林间,几十间茅草房与数百顶帐篷次第搭建。这里没有钢筋水泥的宏伟建筑,却孕育出“抗战时期中国最庞大的医疗系统”。
展开剩余78%华侨出身的著名学者林可胜担任救护总队总队长。该总队下辖四个大队,总队负责各大队的技术指导,指挥着全国各战区100多个医疗队的战地救护,并负责分发国际红十字会以及各国的援华物资,其中部分也分发给八路军和新四军。
几千名军医和数百名环境卫生员、检验员、X线技术员、医护员和救护员从这里脱颖而出宝牛配,并从这里奔赴各战区为前线广大将士提供战地救护服务。
1940年至1942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全盛时期,大小医疗队发展到178个,医务人员及各种辅助工作人员达到3420人(包括训练总所),同时拥有救护汽车200余辆、卫生材料分库11个。
在图云关的6年,这座深山关隘以惊人的效率书写了抗战医疗史的传奇。当救护总队部扎下茅草屋的那一刻,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争夺战”正式打响——每日,数百名从前线转运而来的伤员被抬进简易手术室,外籍医生与本土医护在竹制担架间穿梭,卡车引擎的轰鸣与手术器械的碰撞声交织成特殊的“战地交响曲”。
数据是最沉默却最有力的见证者:
6年间,这里完成手术近20万次,相当于每天完成90台手术且持续不断;
预防接种463万人次,成功阻断疟疾、伤寒等瘟疫在军民中的蔓延;
培训医护人员2万余人宝牛配,其中半数奔赴滇缅、湘西等前线,成为“带不走的医疗队”;
通过秘密通道转运千吨国际物资,包括当时稀缺的青霉素、X光机等,为前线输送了“生命的弹药”。
......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鲜为人知的创新与牺牲。因金属器械匮乏,医护们用贵州漫山遍野的竹子制作夹板、担架,甚至研发出可调节高度的“竹制输液架”,既轻便又防锈,成为战地医疗的“神器”。
跨国协作的感人故事更在此上演。37名外籍医生组成的“国际纵队”中,波兰医生富华德在滇西战役中连续手术36小时,用颤抖的双手救下127名伤员;英国女医生高田宜为照顾患者染上斑疹伤寒,长眠于图云关的松林间,她的墓碑上刻着一只和平鸽,象征跨越国界的医者仁心。
总队长林可胜博士还曾以国民政府军医视察总监的身份亲临缅北前线指导工作。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条被称为“暗夜生命线”的秘密通道。为避开日军封锁,救护总队通过贵阳-独山-镇远线路,将药品悄悄运往延安根据地。
当1945年抗战胜利的钟声敲响,图云关的茅草屋已褪色,但那些在竹影与药香中诞生的奇迹,早已化作抗战史册中最温暖的一页。
如今,图云关已无昔日的硝烟和忙碌,取而代之的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园内群峰巍峨,绿荫蔽日,现已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22年1月12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面向公众开放,一些鲜为人知的烽火往事走进公众视野。他们的故事,也如同这片土地上的青山和绿树,青山永在,绿树常青,永远激励着我们共同守护和平与正义。
策划:邓希容
图片摄影:杨阿敏
海报设计:陈威
部分图片和字体由AI生成宝牛配
发布于:贵州省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